凯时娱乐注册送1

你的位置: > 凯时娱乐注册送1 >

群像 多面人生不变前行

已阅读:次  更新时间:2024-06-15 01:54  作者:admin  

  经过一天内四个工作会议的连轴转,今年即将迈入五十岁大关的晓新终于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到家中。随手拿起一本书翻看,一抬头,晓新看到一只小鸟落在窗台上。夕阳的余晖照在小鸟的羽毛上,折射出金色的光晕。不一会儿,小鸟展翅飞走,晓新却久久地注视着小鸟离去的身影,脑海中浮现的是自己金色的青春岁月。曾经年少的自己,也如同鸟儿一般,不停地在一次次短暂的降落后展翅飞翔,只为找寻真正的远方凯时娱乐注册送1。

  晓新小的时候身体很弱,这和她后来的运动员身份看起来反差很大。每年,晓新都需要去医院“做客”。那时候家里经济条件不好,一碗鸡蛋面就是一顿大餐了,有次上小学的晓新给住院的爷爷送饭,爷爷的身体需要营养,又吃不了太多,于是爷爷的病号餐就成了晓新的“大餐”,结果猛地吃得太多的晓新却不小心得了黄疸肝炎。

  虽然身体不好,但在家庭基因的影响下,晓新的身高在同龄孩子当中脱颖而出。那时没有暑假,只有收麦子的时候放的麦假。在小学升初中的麦假,晓新见了许多平时少见的亲戚,其中,表叔对晓新不成正比的瘦弱身体和优越身高意见最大,生怕这具瘦弱的身体会早早夭折。于是,在表叔的介绍下,整个麦假,晓新都在体校跑步。初中二年级,晓新经过身体素质测试、预测身高的骨龄测试等一道道关卡的考察焊接螺柱,顺利进入市业余体校篮球队,开启了运动员的生涯。

  一年后,晓新报考了本地的一所体育类中专,当时的中专意味着不错的学历和稳定的工作,是优秀的学生才会有的选择。入学之后,晓新也继续保持着追求优秀的习惯,从班长到学生会纪律部部长,再到学生会副主席。就在晓新即将接任学生会主席时,一个新的机会出现了——那年夏天,赛艇队教练来学校挑队员。教练被晓新优越的身高条件吸引,随后带着晓新到南方进行集训。

  从小生活在北方的晓新初到南方生活,炎热、潮湿的气候无时无刻不考验着她。每到训练晓新就胸闷、头晕,加上不会游泳,看到诺大的大水库更是胆战心惊。多次不能正常训练,体能基础又差,到后面晓新已经完全跟不上队内训练的节奏。一个月过去了,晓新只能和教练申请退出。起初教练还想挽留,但考虑到晓新的身体,也只能充满惋惜地同意。

  除了给家人带的一些土特产,晓新几乎是“两手空空”地回来继续上学了,这也是晓新第一次体验到失败的感觉。但晓新的爸爸难以接受优秀的女儿铩羽而归,于是他悄悄地给北方一个赛艇队写了一封推荐信。也不知道是不是这封信真的起了作用,不久后,那个赛艇队真的来学校挑选苗子凯时娱乐注册送1,身体条件各方面都还不错的晓新再次被选中,开始了又一次的赛艇训练。

  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县城没有个人电话,没有网络,更没有手机,那个时候的联络方式就是到邮局去打电话、发电报和写信。而前两者价格较高,如果没有特别着急的事人们也舍不得用。于是,“鸿雁传书”就成了远程联络的唯一方式。

  听说晓新要到赛艇队去训练,朋友托晓新带一封信,交给一个几年未见的同学。正是这封信,晓新找到了爱情,找到了后来陪伴她人生的伴侣。作为一名新队员,晓新时刻小心翼翼凯时娱乐注册送1,身体素质也依旧不是很好,朋友托带的信也是好多天以后才交给了收信人。而在一段时间的相处过后,晓新活泼开朗的性格、努力拼搏的劲头得到了队里师哥师姐们的认可,大家都很喜欢她,也会经常带些零食、水果、营养品对这个小师妹进行“投喂”凯时娱乐注册送1。这其中,那个收信的师兄,更是特别积极,无微不至。这一来二去的照顾和交往,也牵出了他们爱情的红线。

  即使晓新每天努力训练,但在激烈的竞争中,先天不足的晓新始终处在二线的位置。一年半以后,晓新终于获得了一次参加省运会的机会。当时的食宿条件很一般,尤其是分配的宾馆十分简陋,甚至没有洗澡的地方,训练、比赛后出了满身大汗,运动员们也只能去宾馆旁边的公共浴室。公共浴室放东西的台子,也只是用两摞砖头撑起的一个石板。那次比赛,晓新和队友们经过初赛、半决赛的奋力拼搏,冲出重围,杀入决赛。

  然而,不幸就这样猝不及防地降临了。晓新本打算和队友舒舒服服地洗个澡,为第二天的决赛做好准备,谁料在拿台子上的洗发水时,石板轰然倒塌,晓新的右脚被砸得鲜血直冒,疼的晓新呲牙咧嘴,同伴们七手八脚地把晓新送到医院,晓新的伤口被足足缝了十多针。但晓新不甘心就这样结束比赛,第二天上午,晓新央求医生给自己打了封闭针,在裹着纱布的伤脚上套上袜子,坚持完成了两场比赛,取得了两个项目的亚军。

  1992年是全国大中专毕业生包分配的最后一年,晓新中专毕业,她的同学们大多去中小学当了体育老师,其实原本晓新也有一个这样的机会。

  晓新的爷爷原来是大学里的数学老师,文革时期,他被打成牛鬼蛇神,全家人被遣返回老家,在老家整天被村民们拉出来批斗,身心都受到了不小的伤害,爷爷由此患上了重病。他生前把这一切都归咎于自己是个老师,所以对教师这个职业充满了恐惧和憎恨,多次向家人交代,即使当农民种地,也决不能到学校去当老师。正是受爷爷的影响,晓新放弃了去中小学当体育老师的机会,这也意味着放弃了国家分配工作的机会,自主择业。

  作为退役运动员,晓新也有机会考大学,但是由于家庭条件不允许,晓新也只能放弃,由此,没能在大学校园的课堂里读书也成了晓新一辈子的遗憾。

  于是晓新开始考虑新的出路。也是在这个时候,改革开放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乡镇企业快速发展,企业的工资很高。为了改善家里的经济条件,晓新就在家乡的一个工厂开始了第一份工作。

  90年代初,很多大型国有企业都有自己的篮球队,晓新所在工厂的厂长有样学样,也想建一个篮球队。见晓新有过篮球队的经历,厂长就聘请晓新帮他们组建一个篮球队。晓新最初的工作就是规划组建球队的各项事宜,尤其是资金预算。但当晓新把预算报给厂长后,厂长却有些犹豫,这也让晓新也有些失望。但毕竟已经来到工厂,晓新也只能继续留下工作。

  工厂规定,新来的大中专毕业生必须先去车间生产一线锻炼一年,于是晓新开始到车间上班。学体育的晓新对机械制造一无所知,从到车间的第一天开始,晓新就开始学习各种设备的使用,熟悉先车床:车床、铣床、刨床、磨床、钻床、冲床,车工,钳工,装配工等等这些概念。在工厂的日子并不好过,车间里满眼都是铁疙瘩和穿着油污工装的工人,所有的一切都要从头再来。老师傅们也不想带她钻床,晓新问的问题常常让人笑话,那些专业对口、有资历的领导和工人更是看不上她。晓新就咬着牙,耐住性子,俯下身子挨个做,从一次次的失败中获得经验和成长,在学习了这一系列的工序之后,晓新最终被分配到了钻床的工作。

  厂里规定,工人可以歇但是机器不能停,像晓新这样的工人被要求白天黑夜二十四小时三班倒,每个班工作时长八个小时,工资实行计件制,干的多挣的多。晓新在钻床的工作是把百十斤重的铸造配件搬到几十公分高的钻床上,固定好再操作机器,用钻头打孔,打好孔再搬下去摆好,如此往复。根据配件不同,孔大小不同,一个孔一分钱到一毛钱不等,当时工厂的效益不错,晓新一个月最多拿到过五六百块钱——这是全车间最高的工资,将那些笑话过晓新的人远远地甩在了后面。

  这么一干就是两年多,随着工厂改制,工厂组建篮球队的事也石沉大海,再也无人提起。晓新由此萌生了退意,她不甘心一辈子窝在车间里打孔,她想到外面的世界去看看,去体验更广阔的天地,更精彩的生活。

  不过晓新仍然很感谢那段时间,那时作为中专毕业生的她却每天做着“搬铁疙瘩”的工作,这种落差感激发了晓新逼自己一把的斗志。在空闲时间,晓新会搜罗各种各样的书去读,有什么读什么,也写了很多东西,锻炼了笔头,这也为后来她寻找新的出路打下了基础。

  在工厂的日子里,晓新常常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把自己随手写下的文字工整地誊写在信纸上,小心翼翼的装入信封,贴上八分钱的邮票,邮寄给当地报社,希望能被发表。并非是为了稿费或虚名,晓新只是想看看自己还能干点啥。功夫不负有心人,从第一篇散文见报,到几篇小文章陆续发表,晓新读书和练习写作更勤奋、更有动力了。

  1995年,晓新听说一个行业类报纸记者站想找一个帮手协助写新闻稿和摄影,但实习期间没有收入。一边是每月五六百元的高收入,一边是没有收入的实习通讯员,何去何从?晓新再次站在了命运的十字路口。面临痛苦的抉择,晓新还是选择遵从内心,以学徒的身份来到报社。

  1995年,数码相机尚未普及,胶片拍摄仍是主流。晓新的主要工作就是整日待在暗房里,把大盘的胶片分开,缠成一个个小胶卷,再把摄影师们拍摄的底片通过显影、定影、烘干、裁剪等工序加工冲洗出照片,印在报纸上。为了学得更快更好,晓新每天都是第一个到暗房,最后一个离开。半年后,晓新熟练掌握了暗房操作技能,成为了摄影师合格的助手。

  这大半年,晓新没有工资,全靠爸妈资助和在工厂工作时的一点存款养活自己。整日泡在显影液里的手被泡得发白,止不住地疼,到了冬天更是干燥开裂。晓新就给自己打气,告诉自己要撑住。

  后来,由于出色的工作表现,晓新辗转进入乡政府工作,后又被借调到县文联工作,每月有了不足300元的收入——虽然远不如工厂,但总算不用再依靠家里了。单位看晓新会写稿子,也会摄影,就把她送到了当地的报社和电视台进行学习。从此,晓新就开始了两边跑的工作,一边在文联工作,另外还去新闻单位进修学习。

  作为通讯员,每发一篇新闻稿子或一幅图片新闻,晓新能拿到5块钱的稿费齿轮泵,这些钱就是晓新的零花钱。为了作为通讯员的本职工作,也为了多赚些零花钱,晓新就使劲写。哪里有新闻线索,晓新就去哪里采访,去找可写的东西。跟着老师出去采访回来,晓新也会主动写稿子,写好再让老师反复修改。晓新深知报社不是什么稿子都要,必须要提高自己稿件的质量。凭借着在报社学会的摄影技能,晓新买了一个海鸥照相机,从此,这部相机就成了晓新形影不离的朋友,陪着晓新走街串巷,去农村、到工厂、进学校,留下了很多珍贵的图片,晓新也写下了很多感人至深的新闻稿件。

  文联没有暗房,晓新就去报社里的暗房洗照片。报社也要用暗房,晓新就等到他们下班再去。把照片洗出来要好几个小时,每天晚上晓新都要弄到深夜。弄完以后,晓新再选出来自己认为合适的几张放到老师桌子上。等老师第二天来上班了,如果觉得还可以,就让晓新写图片说明,写完发布,就能拿到五块钱了。

  一篇稿子也是五块。那时没有电脑,写再长的通讯也是一个字一个字地写,写好再抄到稿纸上,拿去给领导改,领导改完再拿给领导的领导改,把领导们的各式批注修改了,再重新抄一遍干干净净的稿件交给报社,报社再拿给编辑部和印刷厂凯时娱乐注册送1,用打字机一个字一个字地敲出来。

  有一次晓新写了一篇5000多字的长篇通讯稿《爬着上学的小女孩》。那是一个四年级的农村女孩的故事:由于生病行动不便,她无法正常上学,下雨的时候,家人把她锁在家里,她就翻过窗户,把书包缠在胸前,爬着也要去上学。晓新将这篇稿子反复修改了十几遍,熬了几个大夜。后来稿子发了大半个版,还配了图片,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一家医院还免费给那个女孩治病。而晓新当时挣了60块钱,是她拿过最高的一笔稿费。

  在晓新负责接待新闻媒体的工作时凯时娱乐注册送1,来自香港无线电视台的几名记者的敬业精神和严谨的工作作风深深打动着晓新,其中带队的是一个姓罗的女记者。对待每一个想要采访的点,她们都会反复琢磨,对采访对象“打破砂锅问到底”;拍摄一个镜头,如果认为不合适,就不断地拍、反复地拍;白天拍摄,晚上就开始编辑,什么时候弄完这一天的工作才算画个句号,然后又会马上把第二天需要采访的内容全部准备好。晓新跟着她们一周,既是招待也是学习。每当晓新觉得自己已经很努力了的时候,总会有意想不到的人出现,告诉她还有很多可以做的。

  后来,随着工作调动,晓新也辗转了多个部门,做过不同的工作。先后做过机要保密工作、秘书工作、现代农业建设工作,承担过非典新冠疫情防控、武城创建、旧城改造拆迁等等急难险重的任务,也担任过副镇长,局长,主任等各种不同的职务。每次面临新的岗位,晓新都能够快速适应不同的工作环境,这是她付出努力的结果。在接受农村工作的任务时,晓新在半个月时间内把分管的几十个村子都跑了个遍,某个村村东种的什么果树,村西鱼塘养的什么鱼,她都基本有所了解,等到所有的交接程序走完以后,晓新就熟悉了每一个村子,这也给她后来的工作开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经历了不同的岗位之后,组织上又让晓新到宣传部门工作。十八大之后,宣传的工作也越发重要,为了应对新环境,掌握新业务,晓新开始学习新知识,大量地读书。

  晓新还清楚地记得,刚到宣传部工作时,上级让晓新牵头组织一场大型文艺演出,演出地点就放在当地最大的艺术中心。没有节目,没有演员,一个对文艺演出一窍不通的人,怎么办?晓新联系了演艺公司,可演艺公司以时间太短、没剧本、演员演出任务重等等理由婉拒了。晓新四处碰壁,最后横下心:自己干!说干就干!

  没有演员,工作人员就是演员,演员也是工作人员;没有剧本,那就自己写,一点一点地抠,一点一点地学。每一个节目的剧本,每一个舞蹈,每一首歌曲,晓新和同事们夜以继日、废寝忘食,一边学习一边干。什么叫面光,什么叫侧光,什么叫混音……从一开始被人嘲笑什么都不懂,到一步步掌握文艺演出的全流程。就这样,一个半月以后,演出顺利进行,晓新人生中导演的第一台晚会获得了一致好评,在这之后,晓新也找到了兴趣所在,在舞台导演的路上越走越远。晓新的追求也在不断提高,逐步尝试在演出中注入自己的灵魂。到今天,越来越多的文艺活动,乃至体育中心的大型演出,都能看到晓新的身影。

  今天的晓新马上要迈进50岁的大门。回顾这一路上的风暴与风景,有顺境,有逆境,有收获,有遗憾。一路走来,晓新始终坚信:努力奋斗永不后悔,就像习说,幸福是奋斗出来的。晓新很感谢练体育、当运动员这一最初的选择,虽然运动成绩没搞出什么大名堂,但体育让晓新成为了一个具有抗压能力“憨大胆”,遇事逼自己一把,敢想敢干,不服输、不怕“坏事”儿。正是怀着这样的想法,晓新始终带着“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心态,一路在一个个崭新的领域里学习、尝试、发光发亮。

  每当累了倦了,想躺平摆烂时,晓新就想起妈妈的话:“你是员,你忘记你的初心了?活人活人,不干活还叫活人吗?”

  本文系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23年《光影中的百年中国》课程作业,获得“新青年非虚构写作集市”优秀作品。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

客服时间:(9:00-18:00)
(周六日休息)